『一輛滿載乘客的晨間特快車,在鐵軌上拖著臃腫的車廂減速緩行中。突然間,一個急煞車顛得乘客瞬間劇烈震晃了一下。被擠到門口的人多到向外鼓起,而且還在危險地膨脹中,像是肥皂泡到達它的臨界點。』(試讀本第一頁第一段)
簡明的字句承載著豐富的畫面,一幕幕如在讀者眼前上映,這是《微妙的平衡》;然而如鄰人茶餘飯後閒聊的口吻,卻緩緩揭露出我們未知的世界:關於印度由獨立後到1984年間,那些動亂、不公、令人心痛又唏噓的浮世一景。
1975年,未知的緣份讓三方背景迥異的人馬聚集到同一個屋簷下。
迪娜,一個貌美且娘家經濟寬裕的寡婦。在她所屬的社會階級,再婚是理所當然、不可違逆的事——至少迪娜僅存的兄長如此認為,平日吝嗇的他願意依照傳統幫妹妹治辦豐厚的妝奩,這才算一了他兄長的責任義務。然而迪娜認為婚禮就像葬禮一輩子只能有一次,不願再婚的她獨居在外,靠裁縫與兒童理髮的工作維生,可惜縫紉太傷視力了,年近四十的她已經沒辦法再工作。她鋌而走險,將所居的公寓違法分租,並居中外包成衣工作。
馬內克在山林田野間長大,不懂都市險惡,他家祖業因國境劃分,到他父母手裡只剩下一間雜貨店,原本一間雜貨店也夠一家人維生了,誰知時代的巨輪繼續滾動,大型的連鎖品牌以低價入侵,雜貨店難以為繼,馬內克的父母強忍心中不捨,將馬內克送進都市求學,希望兒子能習得一技之長,改變朝他們逼近的悲慘惡運。即使馬內克在校內一心向學,絕不干涉政治,政治自然會影響任何人,宿舍的環境太過混亂,一個沒躲好就是被抓去污辱,他只好透過母親在外租屋,躲避宿舍霸凌。他的租所即迪娜的公寓。
伊斯佛和歐文是一對伯姪,因為伊斯佛的弟弟(即歐文的父親)試圖轉變一些現狀招引殺機,家族最後只有這兩人倖存。兩人懷抱著僅存的希望到城市闖蕩,『去大城市賺點錢,回鄉娶妻,好好過日子』,可是時局太亂了,他們飄盪許久終於找到工作(幫迪娜縫製成衣)與臨時居所(難民窟),卻遇到一大堆狗屁倒灶的事,他們的際遇如此荒謬,『遠比小說還真實』,就連故事裡的餐館老闆都搖頭大嘆不可思議。
這樣四個人如風吹浮萍般聚攏到一塊兒,誰也沒預料到會為彼此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,最後我也無法斷言,這結局到底是好是壞。
如前所說,這是一本讓人心痛又歎息的小說,揭露了我們未知的世界一景。全書將近六百頁,然而與它帶來的沈重感相較,頁數實在算不了什麼。在混亂動盪、不公不義的時代,活著的人要如何維持微妙的平衡?『如果你在臉上裝滿笑容,就不會有眼淚存在的空間』,這是人民受難時唯一的選擇嗎?如果不,又能如何?究竟誰有答案呢?這是一本掩卷之後,才能開始閱讀的書。
ps1:感謝柿子文化與其王小姐提供試讀機會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