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AR2.JPG
ear3.JPG
  

  這本書剛開始很對我的味,可是一半以後我就開始等:妳什麼時候要殺死妳老娘?
  
  伊娃56歲生日那天收到孫女的生日禮物,一本封面有著玫瑰花的日記本,彷彿時間到了,伊娃決定開始書寫過往經歷的一切,她是如此回憶過往:『我七歲時決定殺了我的母親,直到十七歲才實現。』 她也解釋之前曾經試著寫作,然而『深邃想法落到紙上卻變得如此平庸』——這兩點我都非常喜歡,我記得十四歲生日那天,最後悔的事情是沒有殺掉我媽跟我弟,呃嗯,其實他們沒對我做什麼真的不可原諒的事情,純粹是我無法原諒他們,青春期總是紊亂失序咩(喂!),至於璀璨非凡的思緒一旦傾吐立刻變得庸俗可憎,我想這點會有許多寫手(甚至作者)感同身受。
  
  一開始令我驚豔的那句話,看完後實在覺得應該擺在最後面。『我七歲時決定殺了我的母親,直到十七歲才實現。』對讀者來說,則是等了兩百多頁才實現,明明都知道她會弒母了,還要在那邊看她慢慢寫、慢慢寫、寫她媽有多機車多變態,於是她怎樣又怎樣決定報復,呃,我們都知道妳會殺掉她了,妳實在不需要講太多,彷彿捍衛妳弒母的正當性,殺人這件事說到底就很難正當。
  
  如果一開始不明說結局,那麼伊娃在描述她跟母親之間劍拔弩張的相處情形,我就更容易感受那種懸疑緊張的氣氛,為伊娃的未來擔心,當伊娃訓練自己冷酷無情、為殺人作預習時,我也可猜測她到底會不會下手,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,但!伊娃不但說自己殺了媽媽,連17歲時殺的都說得很清楚,所以17歲以前的劇情也不用太認真看(喂),反正她還不會下手。
  
  回到書中著重的母女相處。伊娃的媽媽無疑不是一位母親,不但不是,還是戕害女兒的凶手,坦白講,她死了對伊娃都還比較好,或是,她早點離家出走什麼的不就好了嗎?親子之間的相處其實也是要靠緣份的,當了媽後我深刻感受這點,孩子先天而來的個性很難改變,可以影響,可以摧毀,但很難改變本質,細心愛乾淨的家長帶到不拘小節、鼻涕亂擦的孩子,或是大而化之的家長帶到敏銳細膩的孩子,倔強驕傲的雙親帶到倔強驕傲的小孩……,有時不得不說是場悲劇,像是在《巴斯特的耳朵》裡,如果伊娃是個自主性薄弱、對時尚敏感且會崇拜媽媽的那種小孩,我想母女關係一定有所不同。(即使她媽連餵母奶都不肯)
  
   《巴斯特的耳朵》寫了許多愛的遺憾與軟弱,許多人都有不和諧的親子關係,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殺掉/拋棄自己的父母或小孩,我們不是非得要去傷害誰不可,然而能擁有傾聽自己的耳朵,的確會好過一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徐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